常熟美术
常熟市美术家协会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 篆刻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美协组织 美协展览 其他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首页 新闻快递 当代作品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篆刻 摄像摄影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历届展览 美术馆 博物馆 其他 社团机构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民间收藏 艺术家访谈 历代名人 联系我们
艺壇轶事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艺壇轶事
土山湾画馆油画的样式之变
编辑:Admin ┊ 来源:网络 ┊ 查看次数:3/8334 ┊ 字体:T  T  T

 

   鸦片战争以后,西画东渐的文化情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文化交流的重点已经集中于上海。按照当时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实践事例,人们可见其西画传播的重点,放在了较为完整的西画传习方面,圣像艺术中贯穿了其画法和材料等多种技术因素,而新圣像的产生,并不是局部的画法参照和材料引用所得,而是由西画传习所带来的一种样式移植结果。
  同治初期,土山湾画馆初建前后的样式,是具有纯粹西方色彩的圣像艺术。这在范廷佐和马义谷的工作室里,就能够发现这种西方样式1847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Joannes Ferrer)踏上了驶向东方的航程。由于他的艺术才华不久被郎怀仁神父发现,来华同年,范廷佐受中心会院委派,主持董家渡天主堂的设计工作。1851年,范廷佐在徐家汇主持圣依纳爵堂的设计施工之际,又在教堂院内开设工作室,不久他又把工作室扩展,兼作工艺学校或艺术课堂,传授素描、雕塑以及绘画(包括版画)的技术。
  在土山湾早期的工作室里,范廷佐主要教素描和圆雕,而油画则是由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负责教授。马义谷(Nicolas Massa1815-1876),字仲甫。意大利拿波里人。是一位很少被提到的传教士画家。但实际上他是油画在上海的最早传播者。马义谷1846年到上海,初在横塘修道院教拉丁文。次年范廷佐主持设计董家渡天主堂时,请求马义谷帮助绘制圣像。“1851年范廷佐在徐家汇的工作室开始收徒授艺,请马义谷负责教油画。当时除从欧洲带入的少量绘画用品外,颜色及画布涂底材料都要在当地自制,所以学徒要从研磨调制颜色学起。随着各地天主堂的建立,圣像需要数量日益增多,工作室复制圣像作品供不应求。学徒们则通过临摹复制圣像的过程,从马义谷学习油画技术。1857年开始,在范廷佐去世之后,马义谷成为徐家汇雕塑、绘画工作室的主持人。
  在马义谷的学生中,生平史料相对较为详实的要推刘德斋。刘德斋(1843-1912),俗名刘必振,号竹梧书屋侍者,苏州市常熟县(今常熟市)古里村人。据考刘必振离开常熟到上海的时间当是在咸丰十年(1860),那年他17岁,1862年入耶稣会初学院,从晁德莅神父学习。……刘必振同时从陆伯都学习艺术。1869年起,由于陆伯都长期患病,刘德斋开始主持绘画和雕塑工场的日常事务,并成为绘画部(土山湾画馆)主任助理。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刘德斋创作圣像画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刘氏二十五岁时,他曾经为佘山教堂绘制了一大幅油画《进教之佑圣母像》。此画模仿法国巴黎胜利之圣母像而作。这时期,他还为董家渡教堂画了许多油画,比如《护守天神像》、《依纳爵像》、《圣纳像》和《德肋撒像》等。这些作品多为仿制品。这些仿制品既可以与马义谷油画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又可以与以后的土山湾画馆场所环境中的宗教绘画成品样稿相关联,显然,这些仿制品体现了耶稣事迹样式移植的一种传承关系,而这种传承关系是在西方模式中体现其价值所在的。这种价值,可以表现为西画传习的早期过程中应有的模仿起步。
  然而,刘德斋的另一类半创作性质的油画作品,却给我们展示了耶稣事迹样式移植的另一种传承关系。而这种传承形式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西方化的相关模式中注入了浓重的中国化色彩。刘德斋的《中华圣母子像》就是一幅半创作性质的代表性油画作品,这是一幅具有十分特殊意义的圣母子题材作品。
  所谓圣母子题材,在近代西画东渐的历程中,无疑是已属惯见绘画内容。这些圣母子题材的作品在中国的出现,引起了历来中国中国人士的关注。该类耶稣事迹题材,主要是使相关论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与生人不殊望之如塑等西画明暗法方面,而相应带来的变化,是这类画法的改作实践,但是其样式却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而晚清耶稣事迹改作,其重点却放在了样式移植的方面。刘德斋的《中华圣母子像》正是其中典型之例。
  这幅《中华圣母子像》,是模仿北京某一大堂中祭坛画而作的。但是把外国圣母圣子改成了中国人。我们现在不知道此画藏于何处。但是……可以找到这幅画的照片印刷图像。在画面里圣母端坐于中国式椅子上,耶稣立在她的左腿上,有趣的是画中两人都身着清人服装。此画是在中国中华圣母像的代表作品。在刘德斋的这幅作品中,圣母端坐于中国式椅子上画中两人都身着清人服装等记录,都是耶稣事迹变体性传习的表现结果,其中创造了中华圣母新的样式价值。这种价值,正在于与以前相类的圣像作品的比较中得以产生,并且体现其样式移植的一种倾向。该作品以色彩平涂是造型手法为主,突出线的造型语言,整体画面呈现平面化的装饰倾向。所谓此画作为中国中华圣母像的代表作品,集中代表了样式移植的价值所在。同时,与刘氏的色彩平涂风格相应的是他的线描风格。他的《训道图》中的线描造型,与当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相比,显然它属于此传统,然而画面上还是透露出一种全新的绘画经验。刘德斋的这种白描风格,在土山湾出版的有关宗教书籍插图中得到反映。其仿法司铎原著,余皆博采名家,描写成幅,既竣,雇手民镌于木,夫手民亦慈母堂培植成技者也。因此,刘德斋所代表的这种圣像艺术中国化的样式和造型的改变,反映了土山湾画馆在19世纪末期的一种西画活动,即以博采名家,描写成幅为中心特色,进行多种样式移植的艺术工作。
  这种博采名家,描写成幅的特色,同样也体现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花草人物的样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一帧徐光启与利玛窦谈道的巨幅油画,用西洋油画的彩色结合中国工笔画的笔法和格调制成,闻名于国际美术界,被视为稀世珍品。该作品曾经置于徐家汇天主堂住院内悬挂在底层休息室内,占了整块墙面,画上人物和真人一般大小,栩栩如生。该图的基本构图是前景的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全身立像合影,背景则为教会场所的空间格局,背景中间是一幅关于圣母子的宗教画面。画中两位人物姿态及其造型,分别与关于其各自独立成像的传统图像,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样式移植的现象中,画法改作已经不是交流的重点,其明暗和透视的画法体现,已经不在是进行中国化痕迹明显的处理,甚至在人物投影和空间景深方面,保留着西画固有的处理方法;而且在材料方面,也是依据西画传统的油画、水彩等传统格式,纳入到西画传习的教育和传播轨道之中,因而也同样淡化了中国式材料引用的特色。土山湾画馆出品的作品如何又能够屡次得奖,售价昂贵,从中反映出本土人士对又一次西画的骇异,且为中土人士所欣赏——这其中的奥妙,正是得力于耶稣事迹花草人物之类样式移植新的尝试之举。
  土山湾画馆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华传教士艺术家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从马义谷到刘德斋,我们可以寻找土山湾画馆的油画实践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从中反映出清末民初西洋画流入中土的新迹象和新特征。

 

摘自《中国早期油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