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出自庞薰琹的回忆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书的开头。这种叙事笔法,描写生动,语言亲切,文字干净,节奏明快,让人读来顿生思古之情怀,实在可与当代优秀的小说媲美(可惜这本自传的后半部分简直成了工作汇报,没有文学性可言,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都说,功夫在画外。与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一样,庞薰琹的文学修养相当深厚。早在1930年,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庞薰琹一时找不到工作,无法以画为生,他在家乡常熟闭门读书习画之余,便开始写了些艺术杂感,取名《薰琹随笔》,并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艺术旬刊》上,引起了当时艺术界的关注(该刊由庞薰琹的朋友兼同道倪贻德主编)。1943年在四川成都,庞薰琹又应朋友陈白尘之邀,以“鼓轩”笔名写了近百篇艺术专栏文章,发表于《华西晚报》副刊《艺坛》,成为当时最受读者欢迎的“花边文学”。庞薰琹还擅长作新诗,“决澜社”成立时,他与倪贻德共同执笔用诗的语言写出了《决澜社宣言》。这部宣言,澎湃激烈的艺术主张,狂飙突进的情绪渲泄,借助诗的语言得到完美的体现,令时人折服。
另外,庞薰琹的毛笔字写得也美,书法功底扎实。我们只要看看收藏在庞薰琹美术馆里的那一页页著作手稿,看看那些既工整又颇具个人书写风格的蝇头小楷,就会觉得赏心悦目。这些尺牍,作为独立的书法艺术品欣赏也未尝不可。
不过,庞薰琹的“画外功夫”也有差劲的地方。譬如他的人际交往,处世过节。艺术家的个性一旦与社会生活碰撞,尤其与官场,往往犯规。故艺术家若被“赏识”做官当领导,结果都不甚精彩,庞薰琹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