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拜读闵希文的油画约在二十年前,记得在常熟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苏州美专校友会画展”上,闵希文展出了一幅静物画。八开尺幅,黄绿色调。画上几只苹果,一只玻璃水杯,它们紧挨一面水银镜,镜面的反射作用重复着它们的图像,由此打破了传统上的三维空间感,产生出类似六维的视觉效果。这种大胆的构图使人耳目一新,而明艳的色彩更令人叫绝,黑色线条在勾勒物像的同时将画面分割开,大大小小的冷暖色块填布其中,同步变化出素描与色彩关系,反复平涂叠压的笔触,严谨老辣,凝重厚实,油画艺术独特的魅力跃然纸上。静物写生如此表现,我是五体投地,故记忆深刻,过目难忘。后来,在对西方油画艺术,特别是对现代派风格的逐渐接触,了解,学习过程中,我才明白闵希文的这些油画语言,造型手段源自后印象派的高更、塞尚,色彩表达吸收于野兽派的马蒂斯、纳比派的博纳尔。这几位法国绘画大师影响了闵希文人格和艺术的一生,使闵希文成了中国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这就是我喜欢他的理由。
喜欢闵希文的一个更关键的理由是:他还是常熟人。读闵希文艺术年表,使我们知道,他1918年生于常熟鹿苑镇(今属张家港市),3岁失怙。其父生前曾是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函授生,遗留的美术函授教材成了闵希文艺术学习的最初养料。1935年,已在苏州美专学版画一年的闵希文“跳槽”考入杭州国立美专,师从吴大羽、方干民、蔡威廉诸名家,正式开始了油画艺术的人生旅程。1937年抗战爆发,使闵希文失去了留学日本的机会。1947年,留学法国的愿望又因内战而破灭,闵希文流落镇江街头靠卖画为生。1949年进上海人民美术工场,1953年受聘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任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摘帽重回大学讲坛,1984年从该校退休。
艺术年表显示,闵希文油画创作的高峰期应在1980年代他花甲之后,可谓大器晚成。然这“大器晚成”实非他的本意,乃时势所致。闵希文青年时代遭遇连年战乱,中年时期被剥夺作画的权利,成器无从谈起。1979年始,步入暮年的闵希文,终于能够释放全部的艺术家潜质。教学之余,特别是退休以后,他一方面撰写、翻译了大量有关印象派的文章、专著,一方面以创作静物画的形式,探索、实践着此类风格的作品。仅就年表记载看,从1979年至1999年,闵希文创作了有题目的作品共计130余幅(相信未列入的习作会更多);出版专著、画册,发表论文则有30多种。压抑半生的艺术岩浆,不断喷涌,终成峰峦。通过它们,“闵希文对中国年轻一代画家认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引自《年表》),确立了他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
2000年10月,我在上海参观《中国百年油画展》,再次读到了闵希文的作品,与他同时入选的常熟籍油画家还有三位:庞薰琹、钱延康和孙宗慰。他们是常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