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为常熟美术馆藏品系列展之二的《执着的求索——庞薰琹作品展》正在展出。有幸再度拜读大师的原作,我仍然激动——好画真是百看不厌啊!激动之余,是久久的思索:何为艺术?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艺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画展,其实已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生动的回答。在此,我们应该感谢主办方的布展策略和学术用心。他们别开生面地将馆藏的部分庞薰琹作品——57幅旅行速写及根据速写翻画的成品,一对一地并置镶嵌于大画框中,画的周围是大面积的空白。这种独特的陈列方式意欲何为呢?
当你伫立于展品前,细看这一侧轻描淡写在微微泛黄的小纸片上的铅笔速写,再精读另一侧或油彩挥洒或水墨淋漓的风景和静物作品,你对两者之间的关链心领神会,同时也窥探到了艺术创作的奥秘。你从中明白了艺术从生活的原生态中被攫取、被提炼、被升华最后以一幅画的形式获得独立的生命的过程。通过这种了解,你走近了艺术家本人。此刻,画作周围的空白早已不再是空白,相反,是一段实实在在的空间和时间交叉重叠着的历史。浸淫其间,你可以遐想、可以品味、可以感悟、甚至可以触摸到艺术大师的德行品性、文化修养、天赋灵气、求索精神以及漫长而严酷的生命磨砺。
从画展前言中我们知道,这批作品,是庞薰琹在经历了“反右”、“文革”前前后后二十多年的人生打压,劫后余生再度复出后的产物。它们是一个满头银发、病魔缠身、行动迟缓的耆耋老人,不顾年高体弱地行走于大江南北,授课讲学、开会应酬之余,在旅行途中抓住点滴时间写生速记,然后回到画室细加梳理、反复锤炼而成的。有些作品是经过了几年时间的沉淀后的再创作,有些则是对同一题材同样画面的一画再画。
人们常说: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话对于没有创作体会的人听来可能过于抽象,但只要站到这些展品前,通过接近、欣赏、了悟的过程,这句话就会显得血肉丰满、真切可感。我想,作为艺术的爱好者,作为学习艺术的后辈,面对庞薰琹的这些作品,有一点可以更加明了:大师是何以成为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