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我们看到:在对西方油画艺术的引进、培植,并使其民族化、本土化的蜕变中,有几位常熟籍艺术家为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是——庞薰琹、李咏森、钱延康、闵希文,还有一个鲜为人知,他就是孙宗慰。
孙宗慰(1912-1979),出生于常熟县辛庄乡孙家堂村,自幼喜爱画画,1934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大千;1939年参加“中央大学艺术系战地写生团”赴抗日前线作抗日救亡工作,同年毕业留校任教;1941年由中大艺术系主任吕斯百推荐,作为张大千的助手随师赴敦煌考察;1942年被徐悲鸿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946年任北平艺专副教授,1948年兼任北平
孙宗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文弱书生,命运多舛,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孙宗慰的青年时代一帆风顺,十分幸运。学艺之初,便得到徐悲鸿、张大千这两位大师级艺术家的细心呵护,精心指导,以后又屡次赏识重用。徐悲鸿曾把自己平生服膺之语:“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书赠孙宗慰,作为对得意门生的勉励。从留校任教,到聘
可惜,中年以后的孙宗慰,随着张大千的远走他乡,徐悲鸿的过早离世,“好运”中断。失去了恩师呵护的孙宗慰从此“一厥不振”。先是遭排挤,后又受病魔,再加上十年劳改,身心彻底垮掉,终在67岁-——这一艺术家本当最该辉煌的时候,告别了人世,也告别了他热爱的的艺术事业。生命无常。孙宗慰留给我们的除了少数劫后余生的绘画作品,还有生命个体短暂、虚弱、渺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