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当同是江南才子的宜兴人徐悲鸿呆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画室里,整理着自己那些细腻逼真的人体、石膏素描作业和油画课堂作业,准备把它们带回祖国宏扬光大,以改变中国传统绘画不重写实的“弊病”时,来自常熟的庞薰琹已开始厌倦学院派的死板和陈腐。他那散漫不羁、桀骜不驯的气质,难于抑制的激情和忧郁的怀疑作风,使他常常在课堂上冒失地顶撞老师。保守的学院教育令他窒息。在这种境况下,庞薰琹结识了已在巴黎画坛滚打十几年,且已出名的蒙巴那斯自由派艺术家四川人常玉。谈起艺术理想,两人一拍即合,并由此成为莫逆之交。1927年暑假来临之际,庞薰琹在常玉的怂恿下,毅然离开了叙利恩绘画研究院,跟着常玉一脚踏进了蒙巴那斯。
蒙巴那斯是巴黎近郊的一个街区,座落于塞纳河左岸的第6区与14区之间。蒙巴那斯这个名字是帕那索斯山的意思,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时常光顾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黎的艺术圣地是蒙马特高地。战后,艺术家们不忍城市化改造的喧嚣和摩登,纷纷迁徒到了蒙巴那斯。当时的法国伟大诗人阿波利奈尔这样写道:“对画家和诗人而言,蒙巴那斯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天堂,是一片诞生美丽和简约的乐土。”在那个时代,艺术的太阳只照耀巴黎的天空,而蒙巴那斯的阳光最温暖。
蒙巴那斯有一幢著名的建筑,是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遗留下来的,这幢建筑呈圆环形,颇有东方情调。80间狭小的工作室挤在它的玻璃天棚下。该建筑由一个大画家买下,专门租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艺术家们也很乐意在这里落脚,一是因为它的房价便宜,每月只需37法郎,二是大家聚居在一起,便于交流。虽然这幢房子有个好听的名称——美第奇别墅,但艺术家们更习惯于称它“蜂箱”。常玉就是这个“蜂箱”里的一只“蜂儿”,现在,又带来了另一只“蜂儿”。
来到蒙巴那斯的庞薰琹,心里象点着了一把火。除了与常玉一起在“蜂箱”里“酿蜜”和穿梭于其它艺术家的“蜂房”“采蜜”,就是整天整天地泡吧。蒙巴那斯的大街小巷,遍布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酒吧,出入其间的有大学生、修士、流浪汉、歌舞女郎、妓女,当然,最多的还是操着各种语言的艺术家:画家、雕塑家、演员、音乐家、诗人、小说家、文艺批评家,他们日夜泡在咖啡馆、酒吧里,朗颂诗歌,速写,演讲,争论,谈情说爱,酩酊大醉,彻夜不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庞薰琹发现,这样的氛围正是他喜欢的,需要的,他在这里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人生知识,获得了课堂里无法产生的艺术灵感。这里才是庞薰琹艺术的归宿。
今天,我们凝望庞薰琹1931年“决澜社”初创时期在上海创作的《如此巴黎》一画 ,从中固然能看出他着意表现的那种“颓废”,但更多的还是能感受到庞薰琹对巴黎生活,特别是对蒙巴那斯那段时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