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女权主义色彩浓重的话题。实际上,我们都喜欢女性画家及她们的作品,尤其是丘堤这样具有现代艺术精神的杰出女画家。
关于丘堤和她的画,我们一直知之甚少。只知道她与庞薰琹是一对艺术伉俪,其实她还是“决澜社”的铁杆分子。据《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一书介绍:丘堤(1906-1958)?,原名丘碧珍,福建霞浦人。1928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后东渡日本学习现代艺术。1932年在“决澜社”第一回画展上与庞薰琹相识并同居,年底正式结婚。1933年参加“决澜社”第二回画展,作品《花》在该展上获唯一大奖(也是“决澜社”四次画展中的唯一大奖)。丘堤的这幅《花》,当时震动上海滩,引起广泛争议。为什么?因为这幅画太出格,违反了自然常态。她通过现代艺术的错位法则画了绿花红叶的静物画。写生居然可以如此“捏造”事实,可见丘堤的大胆和前卫。
丘堤的《花》,今天的我们无缘拜读,只能对着影印资料上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发楞。不过,去年在我市的《庞薰琹三代九人艺术展》上,我们还是有幸看到了她的《根》、《窗外》等几幅静物、风景油画(原作或印刷品)。确实令人叫好。特别是《根》:在空旷的天地之间,被砍了枝叶和根脉的一截树桩,兀自矗立,夺人眼目。惊心的构图,奔放的笔触,近似素描的色彩,告诉着我们某种超验的象征意义,发人深思。她的作品在经历了近70年历史风云的更迭,依然散发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说物以稀为贵也未尝不可,但就凭展览上的这几件作品,我们已不得不承认:丘堤的画,艺术性比庞薰琹高,起码她的才情是不输庞薰琹的。我们很难说庞薰琹是先爱上了她的画再爱上丘堤,还是反过来。有一点可以肯定,丘堤的才华和艺术精神与庞薰琹一拍即合,意趣相投,他俩共同扮演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第一拔“前卫”角色,携手并肩对那个时代的陈旧审美观发起了强大的冲击。
但现实是残酷的。与庞薰琹婚后,丘堤身体一直不好,又添了孩子,家庭经济开始拮据,再加上抗日烽火四起,她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只得渐渐淡化艺术家身份,退隐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做了成功男人背后那个“伟大“的女性。缺少丘堤激情四溢的艺术碰撞,庞薰琹的画也明显改弱了“前卫”的力度,开始了平庸的姿态,直至最后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工艺美术领域。1958年,在反右斗争中,丘堤不堪丈夫被打成“右派”的厄运,心脏病突发而死。一代现代艺术杰出的女画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告别了她钟爱的绘画艺术。当老年的庞薰琹撰写回忆录,写到三十年代的那段辉煌艺术历程,写到丘堤,依然难掩心中如火的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