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尧伊,1943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工作室。曾先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历年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沈尧伊创作了大量油画、木版、连环画及插图作品。其代表作为1966年创作的木刻《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1994年创作的连环画《淮海大战》、1994至1997年创作的大型油画《遵义会议》等等。沈尧伊1988年至1993年创作的长篇史诗性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更是美术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前无古人的连环画巨作”、“连环画有史以来新的高峰”、“现实主义美术的红飘带”。这部作品,曾荣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为此,沈尧伊荣获了文化部优秀专家和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地球的红飘带》这部作品根据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写于1987年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洋洋926幅,共分5集,创作跨度历时6年,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肖像计64个,其中历史真实人物出现77名,虚构人物23名。长征是上个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英雄主义最为可歌可泣的集中体现。为了生动地再现当年革命先烈不惜生命,牺牲自我,为心中的理想目标——“共产主义”而奉献一切的大无畏精神,“整个六个年头,沈尧伊沉浸在辉煌的红军长征情结之中,本着浴火浴血的艺术精神创作作品,他为此付出了多少难以为世人理解的心血。沈尧伊为了自己的作品,先后二次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跋山涉水于雪山、草地、急流、峡谷之间,足迹绵延几千里,他用身心去触摸、追寻、感受、体会当年红军的种种艰险、困苦、彷徨以及胜利的喜悦。并且与编辑、脚本作者一起多次访问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从而更深刻领会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创作的虔诚的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他的朋友这样评价他。确实,曾经有人拍着沈尧伊的背不解地问:你怎么还在画这些东西?每一次奔赴长征路,沈尧伊的家人就觉得他好像失踪了,通讯不便,没有电话,几个月后才风尘仆仆地回来,带着厚厚的写生和草图。出版社付给连环画的稿酬,开始是一幅15元,后来涨到25块钱。他付出的远远不是这个价钱所能衡量的,但他并不在意这些(颜菁《用一生画长征》)。沈尧伊在意的是当他把画稿拿给那些老红军看时,老战士们欣喜地说:“对,我们当年就是这个样子。”
翻开《地球的红飘带》,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长征气息,令人深感震撼。其中红军过湘江、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等场景尤为感人。湘江边,硝烟弥漫处,水柱冲天,敌机低空扫射,血与火的惨烈触目惊心,而通篇呈现的是处于危机转折中百折不挠的红军精神。遵义会议,沈尧伊充分运用各种绘画手段,使全景与个人特写自然融合,将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家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丰满亲切,读者仿佛能感觉到他们呼吸的气息。在红军过草地、雪山的语言表达中,沈尧伊匠心独具的构图处理,将红军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完美地传达给了我们每一个读者,掩卷之余,感人肺腑。
《地球的红飘带》的绘画语言形式,也是极具特色的。沈尧伊借助自己版画的功力,将木刻、石版、铜版的艺术语言熔为一体,把生活形象归纳为各自明确的点、线、面的“符号”,将926幅的连环图画精雕细琢成为可以独立欣赏的单幅版画,这种处理方式也是没有先例的,其中近一半的双联画形式,让人同如观看宽银幕电影一般,充满视觉冲击力。在众多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沈尧伊竭力摆脱照片翻版的痕迹,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视觉形象感,比如在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的刻划上,做到了不仅形似,更是神似,充分展现了伟大人物的精神气质,读来倍感可亲可敬,引人入胜。所以著名画家
二OO九年四月十四日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