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美术
常熟市美术家协会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 篆刻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美协组织 美协展览 其他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首页 新闻快递 当代作品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篆刻 摄像摄影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历届展览 美术馆 博物馆 其他 社团机构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民间收藏 艺术家访谈 历代名人 联系我们
舜梁博文选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舜梁博文选
由《康熙南巡图》想到的 ——写在辛亥革命100周年
编辑:Admin ┊ 来源:朱顺良 ┊ 查看次数:9/7593 ┊ 字体:T  T  T

 

一、关于《康熙南巡图》的政治背景

    我们把历史时空前推320年。那年是辛未年,也是康熙执政30年。康熙帝玄烨诏令天下画人进京,以记录“南巡盛典”的形式,庆祝以康熙为代表的清朝政府入主华夏进入“太平盛世”。

康熙年间,由于当时清朝政府调整了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因而使遭受前些时期战争破坏的农商工各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局面。为了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康熙帝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1707)的二十四年之间,先后到东南一带作了六次南巡,他从北京出发,由山东入江苏、浙江,南到苏州、南京、杭州,最远是渡过钱塘江到了绍兴。康熙为了要把这个“南巡盛典”记录下来,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的平民百姓中间,征求并选拔绘画能手来绘制《南巡图》。

在首次南巡的第八年(康熙30年),王翚在得到御史宋骏业、户部左侍郎王原祁以及词人纳兰性德、刑部侍郎徐乾学等人的推荐后,于60岁花甲之年带了学生杨晋,到达北京担任侍诏,主持《南巡图》的集体绘制工作。

二、关于《康熙南巡图》的艺术背景

   在“王翚画论”和“王翚画评”等诸多艺术文献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明代以降,中国画坛南北画派林立,流派纷争,就是近邻也各筑营垒、不相往来。说好听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难听些,则是“各不相让”,“谁也不服谁”,用王翚的话说,则是:“嗟呼,画道至今日而衰矣。其衰也,自晚近支派之流弊起也。……翚自龆时搦管,矻矻穷年,为世俗流派所拘牵,无由自拔。大抵右云间者深讥浙派,祖娄东者辄诋吴门,临颖茫然,识微难洞。(周元亮《读画录》)”指出了云间、娄东两派居高临下盲目排外的流弊。

    康熙在位六十年,其六下江南,为记录帝王巡游,浩浩荡荡,宏大场面,气派壮观,以示华年盛世,歌舞升平,功高德盖,颂歌万代,即下诏云集天下丹青妙手,共同绘制巨幅蓝图。及至动笔之日,然“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如此数日,那些个“各不相让”,“谁也不服谁”的主,却做了“缩头乌龟”,你推我让,谁也不敢领衔。陈祖范在《王耕烟先生墓表》中记述了王翚的这一绘画过程:“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侯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乃授以意匠”。在康熙帝玄烨数次传旨催促欲看草图定稿之时,众人“公推”王翚领衔主笔。王翚执笔急就,十二卷草图如期呈上。

    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评述:“自唐五代南北宋至元明各家,其用笔各有门庭,耕烟翁集其大成,真不愧为画圣”。

三、关于《康熙南巡图》的艺术总监

    说到清代画坛巨制《康熙南巡图》,王翚是它的主要作者之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康熙南巡图》的“担纲领衔”或者叫做“艺术总监”。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目山人”、“剑门樵客”等,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所以又称“清晖老人”。王翚出身于风景清幽秀丽的江南常熟一户绘画世家,从小喜欢绘画。他早先亲得娄东“二王”(王时敏、王鉴)的指授,并且邀与同游,经常博览大江南北的秘本精藏,对于古人作品,下苦功临摹,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对王蒙、黄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对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多有会意。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红树图》、《断崖云气图》、《石泉试茗图》、《夏木垂荫图》以及《唐人诗意图》、《芳洲图》等,深得各家的奥秘,具有古朴清丽的特色。因此,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赞他:“石谷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其精蕴,集以大成,声名惊爆海内。”周亮工在《读画录》里说他:“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陌,以愚好古者。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余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这些都说明王翚学习古人的专心与临摹古人的特长,当时的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寿平对王翚也表示了极度的尊崇和赞美,写下了“高云都入王郎卷,乱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画石如云手,落纸精华已百年”。

四、关于《康熙南巡图》的艺术价值

   《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翚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玄烨过目。该草图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全图构思设计和树石的绘制当出自王翚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翚、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翚很多的赏赐,还要给他做官,王翚婉言辞去。67岁的王石谷于康熙三十七年和杨晋一起自京师回归故里常熟。当他离京的时候,宫廷画家杨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还山图》赠别,诗人王士祺等以诗题之。

   《康熙南巡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现将其中的一、三、九、十、十一、十二凡六卷的内容概述如下,可见一斑:

    第一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555厘米,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车驾从北京外城的永定门到京郊的南苑,画面开始即为永定门,康熙一行已经出城,送行的文武官员,站在护城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路上行进,玄烨坐在一匹白马上,由武装侍卫前后呼拥,沿途路旁有舆车及大象。前哨越过一座石桥,抵近南苑。路边仪仗鲜明整齐,一直排列到南苑行宫门口,画幅到此为止。

  第三卷,绢本设色,描绘康熙南巡至山东境内的情景。画面开始为丘陵地带,一座城池出现在众山环抱之中,此即济南府,康熙在城墙上视阅,随从若干,城门大开,南巡的先行骑兵正从城里出发,行进于绵延的山丘之间,山势雄伟,草木葱茏。队伍翻山过、河,穿过村落,群山逐渐高耸、 险峻,画面出现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从诸臣到泰山致礼。过泰山后,山势略趋平缓,画面至蒙阴县止。

    第九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227.5厘米。图中,玄烨一行已经从浙江杭州出发,渡钱江塘,经萧山县,抵达绍兴府大禹陵。画面一开始即为钱塘江,江面风平浪静,玄烨乘座的龙舟在许多小船的簇拥下,驶抵对岸,因为船大,吃水深,船中装载的物品由民夫肩扛人搬或用车运到岸上,随行并有大量马匹。再往前行,有一城门,门洞结彩,此为西关,关里是一小镇,为“西兴驿”,沿途村民行旅不断,一条河直过萧山县,城有瓮城,门为两层,河流通过水门穿城而过,城内街市整齐,热闹异常,城外河中舟船,岸上农商。过柯桥镇,渐达绍兴府,城市更显繁华,街市、古塔、校场、府山、望越亭、镇东阁等一一细加描绘。出绍兴府,过田垅阡陌无数,即到大禹庙和大禹陵,康熙站立于华盖下,周围侍卫戒备森严,百官民众跪迎。此卷最后以起伏的山峦而收尾。

   第十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559.5厘米。图中描写了玄烨一行从浙江北返,过江苏句容,至江宁府(今南京)的情景。画面开始为句容县,过大平庄“秣陵关”至江宁“通济门”,沿途一派江南农村的湖光山色。一进通济门,皇帝经过的主要街道上搭有长达数十里的彩棚。江宁为江南繁华之地,商业发达,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秦淮河穿过画面,之后出现了校场。康熙端坐在校场看台上阅兵。过鸡鸣山、钟山、观屋台,以后湖结束:湖上渔舟若干,湖水苍茫,开阔无比。

    第十一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313.5厘米。此卷始于江宁府的报恩寺,经水西门及旱西门,画面出现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往来,跟随康熙的官员正在登船。再往前出现了山峦,尽头是一突入江心的巨大山石,这里是天险“燕子矶”,下临雄伟壮阔的万里长江,江水奔腾翻滚,康熙乘坐的龙舟顺江而下。画面上时而出现江南景色,时而出现江北风光,江面越来越开阔,以迷蒙的远山结束画面。

  第十二卷,绢本设色。这一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从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门开始,向南过金水桥,出午门。午门外两边各列大象五头,仪仗磅薄严整,一直排列到端门。端门五个城门洞大开,门外即是康熙出巡归来的先行侍卫。他们跨马排成两行,拉开距离,穿越正阳门、大清门缓缓而来,天安门外有车轿和大象,分列左右。在正阳门外大街牌楼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个人抬的肩舆上以华盖为前导,武装骑士护卫,缓步返回皇宫。康熙后面,是大群的人马和货物,大街上闲杂人等一起回避,店铺、住家门窗紧闭,街口的栅栏门也都关闭,并有禁军把守,哄赶人群。队伍的末尾,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国卷。每卷画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画面都是以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的。作者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王翚并没有全部亲临过这么多地方,所以在绘制中吸纳了当时南北各派的绘画技法。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出现又开《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作品的先河。

五、关于“虞山画派”的艺术影响

《康熙南巡图》以降200年,及至“辛亥革命”止,王翚及其“虞山画派”享誉华夏画坛,独领风骚二百年,是什么原因促成“虞山画派”的一帆风顺?

    一是“不负众望”——因画《南巡图》之时,“天下高才妙手,成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摩拳擦掌,因“出头椽子先烂”,故“相顾缩,莫敢笔”,众人公推王翚领衔主绘,数日,十     二卷草图如期呈交皇上。在“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之时,王翚敢冒“杀头之危”,接受众人公推,且不负众望,自然感恩戴德。

    二是“帝王推介”——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王翚也自诩“清晖老人”,并以其在中国画坛之影响,使得“虞山画派”也一荣俱荣,随之声名大振。

    三是“顾及各派”——自黄公望以降,中国画南北画派林立,各不相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是王翚用他的睿智,急就十二卷草图,如期呈交皇上,并且和合各派之力,各绘各的流派,各展各的所长,最后由王翚用“顾及各派”的“和合之笔”为《南巡图》润色定稿,各派纷争就此停战,不亦乐乎。

    四是“界定技法”——唐宋元明以降,中国画坛技法各有所长,然王翚能够潜神苦志,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取法王蒙、黄公望,会意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顾及娄东、吴门和云间、浙派,梳理画史、画理、画技、画法,临笔法、仿形态、拟笔意、摩意境、溯渊源……指啥画啥,说啥像啥,画啥是啥,成为中国画技艺之“一统”,其实质,就如同做了现在各个艺术大学、艺术学院编写教科书的事情,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五是“功德言信”——王翚一方面因画《南巡图》得到皇帝赐匾,成为帝王宫廷审美情趣的“正统”,另一方面又能够“适可而止”,功成名就之时及时退隐,回到家乡常熟。成就了后来的“虞山画派”,同时使得“为老师王时敏看病”,“为画友恽南田落葬”,等等“立功、立德、立言、立信”之事得以传扬,其结果,自然是追随者众。

    六是“独占鳌头”——由于王翚的深远影响,其弟子杨晋等学生们的极力追随和传诵,其师王时敏、其友恽南田的“吹捧”,加上后代如乾隆御题王石谷《重江叠嶂图卷》“国朝第一卷,王翚第一卷”,将其艺术定位在帝王肯定的“正统派艺术”之列,“虞山画派”兴盛华夏,享誉画坛,独占鳌头,独领风骚,凡二百年无可超越,就是必然的了。

六、关于“虞山画派”的艺术悲剧

    然而,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带来开埠的工商业发展和民众的注意力转移以及趣味的增长,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传统中国画,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最大的挑战,“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虞山画派”走向的衰落,则是其必然结果。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虞山画派”的一落千丈的呢?

    其一,“西风东渐”和“西洋色彩”的进入国门——清末,海外色彩鲜艳的绘画新颜料得以进入中国,使得传统中国画特别是“四王”的东西“顿时失色”。

    其二,“注意力转移”和“趣味增长”的市民意识——给上海以“沪上三熊”(张熊、任熊、朱熊)、“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颐)为轴心的“海上画派”的兴起提供了受众基础。

    其三,“推翻帝制”和“新文化运动”的艺术导向——国人对于封建帝王的唾弃,特别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狂风巨浪,尤其是康有为视“四王”为“糟粕”、陈独秀称“王画”为“恶画”,“山水清晖”乃至“虞山画派”,随着封建帝制之衰败而被时人弃之于的艺术“看点”之外,而其名声一落千丈,至今一蹶不振。

    其四,清末以降的中国画探索与革新——如吴昌硕的以“西法(西洋色彩、构图格调)入画”,赵子谦的“取古法以变通(金石入画)”,任伯年的“采民风民俗以达雅俗共赏”,等等,加剧了传统画技画法的颓势。

    其五,年幼的一代受到“惟西学是瞻”的影响——当康有为视“四王”为“糟粕”、陈独秀称“王画”为“恶画”之时,尚年幼的一代则受到 “先进文化”的导向,以致后来的画家和学子们纷纷出国游学。如庞薰琹、倪怡德、刘海粟等一辈均出国学习西洋画法,回国后又弃中国画而不顾。其中庞薰琹、倪贻德等还发起了“决澜社”,今天我们重读《决澜社宣言》立意明晰:“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低级的技巧,我们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而其中的刘海粟是抗战初期画了中国画《言子墓》并且是在受到吴昌硕的鼓励后才转向的。

    其六,在常熟的“虞山画派”传人们,固守着先人的家业,在“辛亥革命”后发誓“永不回头”。其结果是,被革命浪潮所淹没,以致在今天,竟然会找不到一位在常熟虞山本土发展“虞山画派”的“全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悲乎!哀哉!

    结束语

    “辛亥革命”已经一百年了,视“四王”为“糟粕”、称“王画”为“恶画”之时代已经相去甚远。今天的画坛,在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先锋前卫”,延安时期的“革命利器”,建国初期的“工农兵”,文化大革命的“光辉形象”和“高大全”等“战斗洗礼”之后,在经历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画——水墨画——水墨艺术——水墨实验”及其“水墨性”、“水墨精神”、“水墨语言”、“水墨方式”等艺术概念、理论话语以及“拾来主义”和“85美术思潮”之“瞎狗撞屎坑”之后,需要重新反思一下。同时,常熟的“虞山画派”自“辛亥革命”一百年来当下的状况如何?今后的一百年究竟应该向何处去?

(朱顺良写于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