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翁造像】
《大痴道人看山图》,纸本,中国画,宽
画面上,但见黄公望上身穿土布白袄,下身围常熟作裙;阳帽依石靠,地有车前草;头发耸高髻,髯须朝前翘;眼光且高远,鹤发童颜笑;端坐山石上,痴把虞山瞧。好一幅“大痴道人看山图”!
【创作背景】
此画是在1984年初春,程十发先生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接到常熟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先生逝世六百三十年而组织的“黄公望原作观赏”系列活动后,恐日后沪上活动不定,在参加常熟活动之前就经过精心谋划创作,作于1984年秋,后来,程十发先生带着此作参加了于
【画家简介】
程十发,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金山人,生于
(二)【郑翁写像】
【诗文】
赠黄山人子久
﹙元﹚郑元佑
众人皆黠我独痴,头蓬面皱丝发垂。
勇投南山刺白额,饥缘东岭采青芝。
仲雍山址归休日,尚余平生五色笔。
画山画水画楼台,万态春云研砌出。
只今年已八十余,无复再投光范书。
留得读书眼为明,万古清光满太虚。
【注释】
释题:黄山人子久:即山人黄子久,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列“元四家”之首。他本姓陆,名坚,常熟人,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黄老晚年得子,喜出望外,连呼“黄公 望子 久矣!”遂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曾作小吏,案连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叫“大痴道人”,云游四方。“山人”,也称“处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也指隐士。他做过小吏,但不能算功名。
三四句:刺白额:白额,借代老虎。《世说新语•周处》传说周处斩水中蛟,山中白额虎,除“三害”。
五六句:仲雍山址,即常熟虞山。
九十句:投光范书:五代名臣边光范,身居高位,政绩斐然,曾投书后晋皇帝,得到提拔。
【译文】
别人都很狡猾狡猾的,只有我痴呆寡脑;蓬着个头,满脸的皱纹,头发丝也不绾发髻任凭它垂披纷扬。
说他英勇吧,奋勇时他能够上南山刺杀猛虎;说他潦倒吧,饥饿时只能沿着东岭寻觅蘑菇。
退休以后,回乡归居在常熟虞山脚下独饮;唯一的爱好,就是拿起平生最喜爱的画笔打发来时光。
画些个山山水水,画些个亭台楼阁;春夏秋冬,晨云暮烟,万千气象,都能够从他的砚台笔端一一堆砌出来。
只是而今,年纪已到了八十多岁高龄,那投书权贵,建功立业之心不会再有了,也不必再有了。
把剩下的时间和精力在读书写字画画上打发,但求眼明与心智,但求一身清气蘯环宇,清暉磅礴照千秋。
【作者】
作者:郑元佑(1292-1364),字明德,浙江遂昌人,徙家钱塘。元至正间任平江路儒学教授,后擢浙江儒学教授。善书法。有《遂昌杂录》、《侨吴集》。
【简评】
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元代画坛一代大家的鲜活的形象。
被描述之人黄公望700年后依然能够在画坛内外激起波澜,他的大作“富春山居图”,现在大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一小段在浙江省博物馆,成了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我们常熟人的骄傲。
这首诗是歌行体,以对比起笔,将一个特行独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刺虎”、“菜芝”,使人自然联想到“除三害”的周处,和“采薇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写黄公望的画技似乎漫不经心,不当一回事,其实深意在焉。作者所要推崇的是人物,而不是他的画技,推崇他的人格,推崇他的思想。篇末自然收束成“留得读书眼为明,万古清光满太虚”,以显其志。这一联写得特好,可与王冕的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之名句相媲美。
(三)【舜梁乱弹】
为人造像,讲究的是精、气、神!
同朝同代的人,见过本人的还好说,只需依样画葫芦即可,难得是背书。文学作品亦同此理。元人郑元佑与黄公望是好友,见过画家本人,那“众人皆黠我独痴,头蓬面皱丝发垂”,一副“邋遢相”便跃然纸上了。
这后人为前人造像,可真是难事,你也按照“蓬头垢面”来画像,人家会说你“有辱先人”的。程十发先生因此将黄公望凌乱的头发打个髻,这样就精神多了。就是少了“痴态”和“憨腔”……罢了罢了,多见不怪,你没有见过黄公望,这“拔高了”就叫做创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怪的是,如今的人们恬不知耻到疯狂,到处臆测黄公望,什么遗址、墓冢、占卜地,非得造出个第二故乡!
君不见,同朝同代的《录鬼簿》,明誌家乡为常熟,退休居住在言子巷;
君不见,同朝同代的“赠言诗”,众人皆黠我独痴,仲雍山址是归休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