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美术
常熟市美术家协会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 篆刻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美协组织 美协展览 其他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首页 新闻快递 当代作品 国画 油画、版画、水彩 书法、篆刻 摄像摄影 设计平面 工艺美术 历届展览 美术馆 博物馆 其他 社团机构 艺术团体 艺术机构 艺术工作室 民间收藏 艺术家访谈 历代名人 联系我们
舜梁博文选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舜梁博文选
【读画随心】从迷蒙到自信的流变 ——我所知道的画家唐滔先生
编辑:Admin ┊ 来源:朱顺良 ┊ 查看次数:3/7123 ┊ 字体:T  T  T

 

【自说自话】

早就知道唐滔,也知道唐滔的画不错。但我与唐滔不是很熟,走得最近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是作为副馆长副书记的身份代表常熟博物馆与当时的文化局长蔡琨一起,到二院康宾楼唐滔的病榻前慰问,并把上海文艺出版社当时出版发行刚刚付印到手的《唐滔作品集》交给唐滔。那是10年前的事了。

真正对唐滔的为人和他的作品的关注,是在我调到常熟美术馆以后,先后在常熟美术馆、常州吴青霞艺术馆、上海朵云轩、昆山侯北人美术馆等参与操办多个唐滔作品展览。一直到去冬今春,作为《梦境的诉说-唐滔逝世10周年特展》的策展人之一,与唐滔夫人张巾英多次的接触交谈,同时又拜读了唐滔的日记、手札、写生、小品,触摸了唐滔生前的笔墨纸砚书桌藏书等生活和创作环境,才逐渐对唐滔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

 今年117那天,上海作家楼耀福来常熟采访唐滔夫人张巾英,准备写作大约6万字的传记《唐滔和他的虞山》。晚上,作为东道主在常熟大酒店作陪并设宴款待。席间,楼耀福夫妇、张巾英母女、毕盛和我一起聊起了唐滔。我也跟张巾英说起了准备举办唐滔10周年祭展览的事,并且说想到时借展部分藏品和唐滔资料的要求,张巾英女士爽快的答应了。第二天上班后,我和副馆长周宓商量后,给张巾英打电话,说准备上她家去,她说下午自己来馆里。所以就定下心来起草馆藏唐滔作品展览的前言第一稿。初步定名为《唐滔和他的虞山》。下午下起了小雪,我完成了《唐滔和他的虞山——常熟美术馆馆藏画家唐滔作品展前言》,心想下雪天张巾英不会来了,就上馆里看展览场地了。刚到展厅,张巾英来电说已经到了馆里,与她碰头商定,次日等她电话,去她家收集唐滔遗物。

19号下午,我和周宓副馆长、馆艺指委俞刚、研究生夏淳一起到了张巾英家。张巾英的家是位于山前街下塘临河的农家小屋,很狭窄的院子里是桂花腊梅和满墙的爬山虎,走进堂屋,还保持着唐滔在世时的摆设,满壁的唐滔照片和作品,书桌甚至凳子还是老样子,书柜里是满满的唐滔读过的文学作品和唐滔仔细翻阅过的各式画集,影集……10年了,没有变化,也没有想要变化的样子。

张巾英已经把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正如他5年前主动无偿捐赠50件唐滔作品给常熟美术馆一样。一共有10个类别的资料。然后,我们和张巾英一起翻阅着唐滔的日记手札,点验着唐滔的证书遗物、聆听着张巾英与唐滔的往事和她心目中的丈夫,也感受着张巾英的泪水和伤感,……

唐滔是多情的,多梦的,浪漫的,也是善思考,能比较,重实践的。他能聊会侃,乐于与人分享;他多愁善感,倾吐自己心声;他抚琴爱乐,能歌而且会唱;他饮酒赋诗,读书还能做梦;他手勤腿快,喜欢游历摄影;他写生绘画、随时记录畅想……在张巾英的心里、眼里、口中,唐滔永远是那个头发乱蓬蓬的文艺青年。

【画家说话】

翻开那10多本日记和手札、信件、写生笔记,当中既有工作的辛劳、处事的迷茫、生活的压力、家庭的顾盼,又有写生的经历、学习的心得、创作的成就、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学习、写生、创作的想法和憧憬。

唐滔生于1943418,到解放后上小学为止,他的童年一直是在大义镇叫“衙王唐”的好婆(常熟人对祖母的称呼)家度过的,近处的茅屋厅堂、鸡窝羊圈、榉树桑园,那里的河流小船、渔簖篱笆、芦苇野花,远处的平原土坡、小桥河床、青青虞山,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一切是那么神往……

到了城里,课余在父亲唐瘦青的指点下开始学习绘画,面对大师们的作品,渐渐发现原来笔墨能如此挥洒表现,便暗下决心增添自身的笔墨功底。尤其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潜心于石涛、石谿,在那里寻找寄托和逃避现实的途径,着实练就了笔墨功底。

文革开始时,借助大串联的机会,唐滔冒充大学生到大自然中游历了一番,虽然有惊无险,但是他发现“原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祖国是这样可爱美丽,桂林、黄山……”,他在日记中说“地平线上又升起了太阳,又发现了光明的前景”。可见他的游历为他打开了创作的胸膛。

此后,他又对油画水彩与摄影暗房发生了兴趣,但几乎与此同时在对具像的再现和国画的表现上遇到了挫折,于是再次使用传统手法,深入表现眼前的一切。

而面对眼花缭乱的外来艺术,则使唐滔再一次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他说,“艺术的殿堂是无止境的,迷蒙、困惑、清理、发现、自信,这一直是个过程”,是的,探索是艰苦的,是劳碌又劳命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值得的,因为那里有的是“梦”…… 

【不是东山】

没错,唐滔有几本东山魁夷的画集,也曾经爱不释手。说起影响,个人以为,是唐滔早期及其作品不被认可的经历可能与东山魁夷相似所致。东山1908年生于横滨。自1931年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部毕业到战后,东山魁夷作为画家的名声迟迟未能确立起来。战后翌年,日本首次举办了“日本美术展览”,东山魁夷送展的画作甚至没能入选。真正使得东山再起的是197163岁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这一工程相当浩大,前后耗费了东山魁夷11年的 时间。至此,东山魁夷才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在他的笔记中说:“对外的门与窗突然全打开了,五光十色一齐涌了进来”,面对欧美风格、日本浮世绘圆山四条、东山魁夷……唐滔说,“盲目的摹仿,抽象,渐渐适应,平静下来,再次发现自我、个性——又发现了平淡中的美”。如果说东山魁夷对唐滔有影响?那么,这个影响,是生理的,是心理的,而非绘画的流派或者技能技法。

【梦在江南】

真正对唐滔的影响来自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和求变的探索。他喜欢从音乐中寻求灵感,从暗房中寻求色感,从西画中寻求点彩,从写生中寻求布局,……总之,唐滔是一个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求变的中国画家!

唐滔的绘画梦开始在江南。他得其家学受其父影响,他拜唐云为师钻研传统技法,他喜爱董源的平淡天真,喜欢倪瓒的清寂高逸;更爱石涛豪放郁勃洒脱奔放,他仿大痴,拟云林,在沿袭传统绘画的过程中,他用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安静,深入古人堂奥,从中吸收了古人的精妙与神髓并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唐滔的创作梦开始在自然。他极为重视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和石鲁等国画大师,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唐滔知道,要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就必须注重写生、热爱自然、感悟生活。他把自己对传统笔意的理解熔铸提炼为崭新的虞山风貌画作,我们从他那一边一角的严谨中,看到了传统绘画中缺失已久的天水渲染,家乡宜人的湖甸风光、芦荡渔舟和村居池塘。唐滔用清新野逸的笔墨,描绘着自己的执着与守候,编织着自己的梦境江南。

唐滔的创作梦聚焦于平淡。他什么都试过,歌曲音乐的冲动与线条的流淌,风光摄影的色彩与光影交织,西画欧风的色块与纵横跳跃,印象派,浮世绘,日本画,等等等等,虽能强烈地撞击观者的视觉,但是终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唐滔的梦里,他总是希望把中国传统笔墨的精神创造成为时代的音符。他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他注重绘画的笔墨、构图、色彩、笔触与意境的融合,把隐约流淌的色彩和微妙的笔墨意味引入画面,使画面随之呈现出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他在大幅画面上采用小笔触的点彩法,色彩在幽暗中跳跃,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新的和谐,其独特的技法也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唐滔并没有真正圆梦。在病中,他对医生说,我还有许多画作要完成。唐滔是那么热爱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那么热爱事业和生活。就在他辞世的前两天,还在圆着画家的梦,在他的临终遗笔中勾勒着他将要绘制的巨幅蓝图:“躺在绿色的山坡上,俯视碧绿的海水,望见湖边数点白帆,在树木隐现中有几幢居室,天是那么蓝,白云是那么悠闲。”好一派湖光山色,芦荡渔舟、村居池塘、田园风景,把“人间似天堂”带去那“天堂似人间”……

2001628,唐滔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距今恰好10年。

舜梁,2011628于百忍堂。谨以此文为祭唐滔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