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自中国文字(汉字)创立以后,它就成为表现汉字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语言,同时也是表达书家情感的艺术精神。回顾中国书法史,历代书法大家都留给我们太多的经典作品,它们都形成了各自成熟的书法风貌,不仅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然而面对这么多的经典,我们该如何去学习汲取?我觉得首先得了解书家所处年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书法特征,其次要谙熟书家的用笔技法特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气息。例如颜真卿的书法,运笔力沉势酣,线条如“屋漏痕”直中见曲,骨力内含,丰姿绰约;张旭的书法,用笔如惊雷激电,线条变化多端,结体狂放激越,张扬个性;黄山谷的草书,用笔沉着内敛,线条一波三折,提按分明,如层峰宕浪起伏;米元章的书法,结体大小错落,跌宕奇拙,用笔八面出锋,丰富而有变化;孙过庭的草书,“方圆兼备,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凌越险阻”(张怀瓘语)等等。这些大师之所以能为后人传颂,重要原因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用笔、造型、书艺都达到登锋造极之境,才给我们留下如此众多美轮美奂的书法精品,也给我们创造孜孜不倦去叩古臣服的机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书法的关键在于点画用笔,也就是平常说的笔法。笔法将点画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通过熟练地掌握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粗细方圆和上下映带等技巧手法,表现出一个发生和展开、运动和变化、对立和统一的有节奏感的完整过程,产生出书法本质——线条的丰富变化和艺术审美价值,从而创造美感。而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的核心一是连续书写或映带虚实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节奏,二是以线条为主线所分割出的黑与白的关系,即所谓结体造型或者说空间造型,这些造型既要自然率真、富有趣味,又要多姿丰满、富有变化,更要时出新奇、富有想象。只有将时间节奏和空间造型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形势合一”,产生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至于黑与白的关系,我觉得处理“白”比处理“黑”更难,如果将“白”处理和把握得好,那书者的书写状态肯定是极佳的,书写出来的作品也是成功的。综观历代书法大师的经典作品,其呈现的空间造型中的“白”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值得思考、研究和借鉴。我们观摹学习前贤经典碑帖,能够吸引眼球,触动心灵,产生思考,叹为观止的作品,也恰恰是书家在时间节奏和空间造型两者表现手法及用笔掌控上达到最完美,给人以强力的心灵冲击和视觉效果,其经典之处往往会被我们大脑所定格和记忆。
勿用置疑,书法是线型艺术,微小的点画,实际上是书法表现情感的细腻载体。我们观摹历史上一代宗师的书法经典作品,无不是于细微处极尽表现力和感染力,即使是雄健粗犷的,也借细腻的笔触而为之。因此我在日积月累的书法临摹和创作中,通过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不断地去感触经典,把握经典作品中的精微之处,即“闪光点”,做到心悟精微,取法乎上,
充分把笔画、线条语言的表现力和用笔细腻技术运用、调动起来,为自己的书法艺术服务。
心悟精微首先要注重临摹环节。书法创作必须以书法临幕为基础,临幕环节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大量汲取经典作品中的营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临摹大大多于创作,以求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突破。临摹时,我会尽快进入状态,即入帖,通过读、临、背、核、意五个阶段的反复练习,对经典作品中的用笔、结体、章法、线条等诸要素细心揣摩,仔细观察,认真钩勒,反复琢磨,多遍比较,先形后神,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眼力的提高,才能有思考的源泉,最后凝聚成手上功夫。正如孙过庭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求得形神兼备,入古入帖。
心悟精微必须要掌握节奏感。艺术是相通的,书法跟音乐、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讲究节奏感,因为节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活力,如果没有艺术节奏,作品就会平淡无奇,乏味枯燥,一览无余。在临摹和创作中,我非常在乎节奏的把握,首先讲究用笔的提按顿挫,转折起伏,特别加强在起笔、行笔、收笔过程中轻重快慢、使转方圆、时间节奏等方面的训练,行云流水、映带连贯之中一定有停顿的动作和时间交叉,“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写出方圆曲直,粗细轻重,刚柔肥瘦,这样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其次讲究露锋与藏锋的的正确使用,中锋和侧锋的互转协调,通过调锋的动作写出节奏感;第三是打破平衡,忽出奇古,强调局部的不平衡,让局部与局部之间产生矛盾又相互配合,构筑一组组不同的组合,来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达到“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傅山语)的艺术效果;第四是求得结体的开张与承合,字形的大小与正欹,通篇的疏朗与紧密,墨韵的浓淡与枯润,创造出书法宏观节奏感。
心悟精微特别要注意书家个性魅力。历代大家在其留世的经典作品中都有独到之处,书写技巧和作品气息都展示了个性魅力,不管在学哪家书路的时候,我都会用心去挖掘和体现,例如,写米芾书,侧重对“八面出锋”和侧锋运笔要心领神会;写孙虔礼书,侧重对线条厚度、节奏变化和过渡动作要掌控自如;写右军书,侧重对笔画映带、流动飘逸要了然于胸。我是主要写二王一路的,就特别注重用笔的细腻和敏感,追求书法线型的节律,在速度快慢、墨色浓淡枯涩的晕化中去倾注我的情感和思绪,在摇曳多姿、丰富多变的线条旋律中透出一股纯静和韵致,尽致表现出我的一种虚静无为、放任旷达、洒脱自然的精神情感,求得艺术审美的一种“书卷气”。
心悟精微一定要正确理解反反复复过程。一位书家的成长,必定经过曲折迂回、反反复复、螺旋上升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我们要正确对待和理解。就拿我来说,只要初学一本帖或一家,新鲜感便会由然而生,上手快,入帖快,出帖也快,成果也会早早产生。然而随着眼界的拓宽、眼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上升,会产生“眼高手低”现象,逐渐讨厌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状态,认为自己的水平停滞不前,(实际上是在提高)这时,我就及时调整心态和书写状态,气不馁,性不燥,多读帖,经
心悟精微更是要重视学书系统性。面对历代众多的书家和林立满目的经典作品,该如何上手和深入下去,我觉得首先要进行系统扫描和定位,对自己的性格和情性有个全面的认识,找触动灵感的法帖去临,跟适合自己个性的书家去“直面”;其次有必要学习中国书法史和前贤撰写的书法理论,找准书家的脉络相承,切忌“拿来主义”,见一本临一本,见一家学一家,更不能追时势,趋流行,这样会杂乱无章,容易会出现用笔和章法上的“紊乱”和创作上的“亚健康”,影响到作品的格调和气息;另外学书贵在专攻,要有耐心、恒心和专心,有意识地“一帖一帖过”,“一家一家走”,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按部就班、持之以恒地攻破学书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堡垒”。